相襯顯微鏡主要是用來觀察什么樣品的-多功能儀器
相襯顯微鏡主要是用來觀察一些無色透明的活體細胞的。它是利
用被檢物本身的光程差所產生的高度反差(即明暗)效應而成象的。
所謂相差是指同一光線經過折射率不同的介質,其相位便發生變
化產生差別。但一般由于被檢物(例如不染色的細胞)所能產生的相
差的差別太小,故此這種相差肉眼是不容易看到的。但假如我們利用
相差顯微鏡,
那么我們可以把直射光或衍射光推遲1/4 波長,然后將兩股光
“合并”,使直射光和衍射光產生干涉現象。由于干涉作用,光波的
振幅便會較大幅度地增強或減弱(即光線的明暗度便會加大),形成
振幅反差效果,讓我們的肉眼可以看到?
如要得到相差效果,有兩種方法:
(1 )把直射光推遲1/4 波長,產生明反差或負反差現象即背景
暗淡,而被檢的小顆粒則比背景明亮。一種叫anoptrol的相差系統,
便為負反差。
(2 )就是把衍射光推遲1/4 波長,那就形成暗反差或正反差現
象,即背景比較明亮,而被檢物則比背景暗。這兩種方法都有人用。
為了做到相差效應,相差顯微鏡一般都在接物鏡里裝有一塊相差
板(phase plate ),在聚光鏡內再裝一塊環狀光欄(phase ring)。
物鏡里的相差板是由一圈與周圍的相差板不同厚度的玻璃組合而
成的。
由于玻璃的厚薄不一,因此折射率也就不一,這就使從聚光鏡光
欄透入的直射光或衍射光的相位、振幅、吸光量等改變,產生光波之
間的干涉作用,從而得到反差效果(一般在相差板上還涂上一些特殊
薄膜來均衡光強度差距,從而再增強反差效果)。
在聚光鏡內的環狀透光光欄的直徑、寬度都是與物鏡內的相差板
的透光光欄大小一樣的。換言之,每一相差物鏡都一定得用與其匹配
的聚光鏡光欄。因此,每調換一次相差物鏡時都得轉換一個相應的聚
光鏡光欄。此外還得把物鏡的光欄圈與聚光鏡的光欄圈相互校正對齊
校正的方法如下:一般相差顯微鏡都配有調軸望遠鏡。首先把目
鏡拿掉,換入調軸望遠鏡,用它來觀察物鏡內的環狀光欄的亮圈,看
看是否與聚光鏡的光欄相互重疊對齊。如果沒有對齊,那么就移動聚
光鏡內的光欄,使兩個圓圈重疊。然后拿掉調軸望遠鏡,放回目鏡。
一經調整后,便可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