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顯微鏡物鏡設計的小常識-專業成像設計
顯微照相的發展迫切地要求應用校正象面彎曲的顯微物鏡。第一個平視場消色差顯微物鏡是鮑蓋哥爾特在1938年設計的。
因為當時沒有超重王冕型的玻璃牌號,不可能設計出垂軸色差穩定的平視場消色差物鏡。例如,應用重火石的厚的彎月透鏡作為前置透鏡,可以校正象面彎曲從而使由七片透鏡組成的物鏡40X0.65 得到垂軸色差 (油浸物鏡),垂軸色差為5.3%. 對于每種這樣的物鏡,鮑蓋哥爾特都設計了補償目鏡,不僅校再垂軸色差,亦校正了很大的象散。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新的玻璃牌號—超重王冕的出現,促使原先的顯微。物鏡的結構(消色差物鏡和復消色差物鏡)繼續完善,同時促使促使創新的平視場物鏡。 新玻璃牌號的出現能夠創造出透鏡數目少的光學系統。 這些新的玻璃牌號為光學系統的設計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 所創造出的高質量的平視場復消色差物鏡就是運用新玻璃牌號的一個恰當的例子。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