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紡織樣品微生物分析鑒定圖像顯微鏡
所有的天然纖維都會由細菌引起破損,對于微生物而言,纖維本
身就是微生物的一種營養基。而對合成纖維而言,在紡織加工過程中
使用的潤滑油、漿料、柔軟劑以及整理劑等也可引起纖維的微生物性
損傷。當紡織品被儲存在室內空氣不對流、濕度比較大、溫度比較高
的倉庫時,便營造出特別適合微生物生長的環境了。
夏天,在上漿車間、染色車間和整理車間,由于室內氣溫高、相
對濕度大,因此很容易引起纖維的微生物性損傷。同時,那些較高含
水率的紡織品也經常被打成包。此外,整理車間干燥不到位,導致半
干或未干透布匹在周末或假日“留宿”,產生纖維微生物損傷
霉菌(青形菌和曲霉菌類)對紡織品特別危險。這些真菌的孢子
在空氣中廣泛傳播,如果它們與紡織品接觸并附著其上,便形成了危
險。在這種情況下,織物的pH值也很重要,因為這些霉菌在中性或者
稍偏酸性的環境中才能生長。
由霉菌引起的損傷(即紡織品發霉)在多數情況下,可以通過在
紡織品上形成的色斑(根據不同菌類,顏色不同,有黑色、黃色、紅
棕色、橄欖綠或者橙色)去識別。這些發霉的紡織品的另一特點是具
有特別的霉味。但是,如果把發霉的紡織品暴露在新鮮空氣中,這種
霉味會迅速消失,這時,只有借助顯微鏡對色斑進行分析鑒別了。
光學顯微技術
光學顯微鏡是典型的聚焦裝置。在使用可見光和高數值孔徑的情
況下,可以達到的較高分辨本領為200^-400nm. 因為是直接成像,所
以光學顯微技術只可能夠到納米尺度范圍的邊。
它們包括彈性光散射、光吸收、發光光譜和拉曼散射。對此,有
人曾預言,只要我們想到顯微鏡、巧妙地利用這種顯微鏡,對單個納
米結構甚至是單個分子進行觀測和研究都是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