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偏光顯微鏡的原理
把光的偏振性質用于顯微鏡成像技術中即為偏光顯微鏡59XC,廣泛應用于地質學研究中,利用晶體光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礦物、巖石結構等。
透過光顯微鏡是利用透明樣品本身以及它和四周介質之間的明暗差別和顏色差別來進行觀察和測定,物體除明暗、顏色的差別外,還有均質與非均質的差別,非均質木身強弱的差別,光學厚度的差別等。
要想把這些差別在顯微鏡中變成人眼能觀察到的明暗反差和顏色反差,必須采用不同的照明光源或其他方法。
偏光顯微鏡就是把樣品放在起偏鏡與檢偏鏡之間,起偏鏡位于聚光鏡下面,檢偏鏡位于物鏡上面,兩偏振鏡的振動面互相垂直,視場是暗的。
當光線通過起偏鏡后產生一平面偏振光,此偏振光通過樣品時分成兩束互相垂直的偏振光,由于它們速度不同,通過樣品后產生一定的光程差到達檢偏鏡,而檢偏鏡只允許某一方向的振動通過,因此通過檢偏鏡后即變成具有一定光程差的同方向振動的兩束光,由此發生干涉而形成干涉圖像。
干涉圖像受樣品的光學性質、樣品厚度、光波波長三個因素的影響,只要確定了后兩個因素,即可憑干涉圖像的不同確定樣品的晶體性質。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