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上海光學儀器偏光顯微鏡的結構及其原理
光學系統部分
(1)偏光鏡的光源:使用鏡外光源時,需用反光鏡,把光反射到鏡內的光路系統中。
反光鏡有凸凹兩面.可任意轉動。對準光源.使用時應盡量取得所需亮度,
一般在弱的光源或使用錐光系統時.常使用凹面鏡,以便聚光,增強亮度。
(2)反射照明器:使用鏡內光源時,必須把反光鏡取下來,安裝上反射照明器。
光通過反射照明器射入光路系統中。照明器上配有鎖光圈和放濾光片的圓槽。
使用時將燈插入鏡座后的圓洞內,并通過變壓器,插入電源
(較高級的偏光顯微鏡已把反射照明器安裝在鏡座內)
(3)顯微鏡下偏光鏡(即起偏器):位于反光鏡之上.由偏光片制成。把反光鏡反射上來
的自然光變成一定方向振動的偏振光。其振動方向出廠時已標定好,一般固定不動。
(4)鎖光圈(也叫光欄):在下偏光之上,有一扁形黑把,可以自由開合,
以調節光是,控制光線強弱。在觀察某些光學現象時(光帶、色散等),
需要在弱的光線下進行,此時使用鎖光圈進行控制。
(5)聚光鏡:位于鎖光圈之上,由一組透鏡組成。把從下偏光上來的偏光,
匯集成錐形光束,增強亮度。在錐光系統觀察時,要加入聚光鏡一般情況下不宜使用。
使用時將下偏光鏡左后方的金屬把往下按即可,不用時將彎把往上抬,即推到右側。
(6)接物鏡:是顯微鏡光學系統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一組較復雜的透鏡組合而成,
主要起放大作用。每臺鏡配有幾個倍數不同的物鏡,不同倍數的物鏡,
其工作距離與放大倍數成反比。
放大倍數越大,工作距離越短。例如,高倍鏡的工作距離為0.6-1.4mm.
所以使用高倍鏡時,須特別小心,以免撞壞鏡頭和標本。
(7)上偏光鏡(檢偏器):位于物鏡之上,(裝在鏡筒中部,連接在刻有螺紋的金屬桿上。
可推入拉出),其構造性能與下偏光鏡相同.但振動方向和下偏光鏡成垂直關系。用時推入,
不用時拉出,必要時也可調節其振動方向(萬能生物顯微鏡中的上偏光鏡安裝在鏡筒內不能
移動,其下偏光鏡是可動的)。
(8)接目鏡:位于顯微鏡較上端,直接與眼睛接觸.由一組透鏡組成,其放大倍數有X4,
X10、X20、X40等。
顯微鏡總的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 X 目鏡放大倍數。
例如,目鏡X4,物鏡X10,則總的放大倍數=4 X 10=40倍。
(9)干涉圖放大透鏡(即勃氏鏡):位于上偏光鏡和日鏡之間。在錐光系統鑒定時使用,
其作用在于使用干涉圖放大便于觀察。使用時向前轉動,不用時向后轉動。若干涉圖不清晰
時,可不加干涉圖放大鏡.此時取下目鏡亦可觀察干涉圖(有的顯微鏡無干涉圖放大鏡裝置)。
圖片 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