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微小包裹體,礦物形成研究用光學顯微鏡
對礦物,微小包體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形成了一門嶄新的分支學科—包體礦物學。
所謂包體是指礦物在形成和生長過程中捕獲,并保留至今的成礦流體(溶液或硅酸鹽溶液)的殘留體。礦物本身很小,一般只有0.1-1厘米,存在于礦物中的包體當然更小,其立徑只有頭發絲的幾分之一,所以要借助顯微鏡進行研究。
通常用放大1000倍左右的顯微鏡就可以觀察包體的形狀、大小、各相態所占的比例、含量等,有時對包體進行加熱或冷凍,測定其均一溫度和鹽度;用爆裂儀測定爆裂溫度和活度,用高靈敏度的測試儀器分析包體中氣、液、固相成份及同位素組成等。
包體雖小,意義非凡。正如從一滴海水可以了解大海一樣,從肉眼看不見的一個小小礦物包體的形狀、相態、溫度及成份的研究,就能了解該礦物的全部演化歷史。這些微觀研究的成果,結合野外地質觀察,進行綜合分析和計算,
可以提供這些巖石、礦物形成時的原始溫度、壓力、相態成礦流體的化學組成、成礦物質來源等有價值的信息?梢姷V物包體是打開研究礦物形成過程大門的鑰匙,是解釋成礦作用的密碼。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