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顯微鏡的發明應用和原理簡介
熒光顯微鏡原理
熒光顯微技術是在 1904 年由德國的顯微鏡操作人員 KÖhler 所發明,他發現某些分子在短波長的紫外光照射之下,會放出長波長的熒光,由此開始熒光顯微技術。而到了 1941 年 Coons 發展出熒光抗體技術(fluoresces antibody technique),利用熒光顯微鏡的高靈敏度去觀察抗原跟抗體的反應,此后顯微熒光技術才受到重視與廣泛的應用。
熒光顯微鏡,熒光的激發光光源通常是汞燈或是激光,光源波長須配合熒光分子的吸收特性并搭配特定的慮光片。由光源發出的光經由Excitation filter 過慮只剩下熒光分子吸收較強波段的激發光(以藍光表示),而激發光照射樣品產生熒光(以綠光表示),物鏡將會收集所有光的資訊,再經由 Barrier filter 過慮掉其他雜光,留下有用的熒光資訊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