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像體視顯微鏡觀察與測量生物標本特征
形態描述
每份樣品(標本)都要測量其“體長”, 或是可代表其身體大小的量度。
并按此種動物個體的形態, 再擇取至少10項可測量或計數的形態特征。
其中, 至少要有兩項是須要使用解剖顯微境觀察與測量的特征。測量前,
先將樣品(標本)的雌雄分開, 分別作測量, 分別作統計
自然界的任何一個族群, 其內的個體通常各有不同的形態。
一方面, 個體各有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 因而會有不同的形態。
另一方面, 相同的基因型亦有可能會因其生活環境的差異, 而產生造成形態的不同
。這些形態上的差異, 于雌雄兩性生殖的族群內, 則更為顯著。個體可因生活環境的不同,
而有不同的形態(和行為)的變化, 稱之為這個個體的“可塑性”(plasticity)!吧鷳B型” (ecotype)
即是指一種植物的族群, 因適應其生長地區環境的特質, 而具有特殊的基因型與形態型。
雖然同一族群內個體間會有許多形態上的差異, 但同時亦有更多形態上的相似。
同一族群共同分享同一個基因庫, 個體間基因型相似程度的分布圖,
一般理應是“常態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然而, 對個別基因或是個別的形態特質,
就有可能會不符合“常態分布”。因為其中有適應(天擇)或機率的力量介入,
或是有些是屬于“不可變”的基因或形態特質。這些“不可變”的,
就是構成此種生物的主要特質(或是條件), 是分類時的依據。
族群內或族群間的基因型與表現型(phenotype)的變異, 是各種生物本身與其生活環境互動的結果。
生活環境必無法直接改變(極因式的改變)基因型, 必要作用于表現型。
基因型可因生活環境的不同, 而(近因式)改變行表現型;蛐, 表現型,
與其生活環境, 三者間產生一系列的互動關系。
表現型(如:形態類型), 受生活環境與基因型的雙重作用, 是生態學與演化學相關研究的主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