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巖石剖面顆粒密度、顆粒形狀量測分析顯微鏡
巖性變化的意義是瞭解地質與震測剖面之間關系的關鍵。
在一成層的層序里,巖性變化一般發生層與層的界面地方。層面的發生,有許許多多
的理由:如沉積條件的變化、巖化、沉積物供應的變動、季節的變化等等。層面必然
是代表著在沉積上的中斷。地層有許許多多種的大小和形狀,大大地反映著形成地層
的巖性、沉積過程、以及沉積環境。巖性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1.機械地沉積的沉積物-即由液體搬運,又由液體沉淀出來。
2.以化學方式沉淀的沉積物(如鹽、蒸發巖),或以生物方式形成的(如礁)。
根據具有支配力的搬運方式及沉積過程,以機械方式沉下來的沉積物,可以再細
分為互相重疊的二組類:
(a)沉積物應是由因伏底運動而搬運顆粒構成,
(b)沉積物是由因懸浮而被搬運,但又由懸浮狀態下沉下來的顆粒構成。
大概言之,這兩組類相當于砂子大小的顆粒,黏土大小的顆粒。許多地層是由以
上兩種過程沉下來的顆粒的混合,顯然的,沉淀過程的力學跟許多因素相關──
諸如顆粒大小、顆粒密度、顆粒形狀、顆粒大小的分布、水流速度、流體流動的性質等等。
在小規模上,這種分法并不實際,大部分的沉淀含有由兩種過程沉淀下來的顆粒,
例如,一地層的底部砂子漸漸變到在頂部的黏土。另外,在顆粒的大小上,有廣泛的重
疊部分,屬于兩組類之中任何一方均可。但是,當許多層組構成一個地層單位時,前
述觀念便很有用。就震波解析度的尺度來看,伏底的搬運,必是砂子或者碎屑的主要
搬運手段,而懸浮荷重,必是黏土及其他細粒沉淀的搬運手段。搬運方式不同,將導
致由砂子大的顆粒所構成的地層和由黏土之小顆粒所構成地層,在整體的形狀上有所
不同。當在深水里,波有移置作用的地方,這種在形狀上的差異,尤其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