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蟲全年皆可危害,
主要受氣溫之影響,與溫度成負相關。
一年發生8~9世代,完成一代冬季需時55日,夏季則需26日,成蟲體色淡黃、綠白漸至灰白色,
蟲體被覆白色蠟質,周圍白色刺棘狀,背部近卵圓狀稍隆起,腹部扁平。雄蟲具翅,前翅較大,后翅退化成平均棍,口器缺乏,足部較雌蟲發達,腹節尾端具性刺。雌蟲無翅,頭為后口式刺吸型,可不與雄蟲交配,行孤雌胎生法繁殖,因此繁殖迅速,當雌蟲成熟后,自尾端分泌棉絮狀之白臘質卵囊,產卵于囊內,產卵量約234~507粒,卵橢圓形淡黃色,卵期約3~8天,孵化后,若蟲淡黃色,初期躲藏于母體腹部下方,數日后被覆白色蠟質,漸至爬行分散。
危害狀:
田間于7~8月后,可發現成蟲及若蟲群聚于葉背、葉腋、枝條及果實等部分危害,可分泌大量蜜露,其排泄物能招來螞蟻,并誘發煤病污染果實,直接影響商品價值。而且也會影響光合作用,致被害枝葉生長不佳。
(本文由上海光學儀器廠編輯整理提供, 未經允許禁止復制http://www.xjwd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