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灰霉病 (Botrytis sp.)
灰霉病菌的寄主廣泛,可感染洋蔥的蔥球或葉片,在植物表面上
形成灰色粉狀物,影響洋蔥品質或收穫后的儲存時間,在涼爽潮濕的環
境適合此病發生,可產生菌核或以菌絲的形式殘存于植物組織或田間。
洋蔥病害的防治策略方面,
應注意
(1)土壤及種苗的健康、
(2)在適合病害發生的環境及早預防、
(3)一旦病害發生盡量將罹病植物組織移除。維持土壤健康應避免連續在同一塊田種植洋蔥,與其他作物輪作,
例如黃萎病菌可在發病嚴重的土壤內長時間留存,與水稻輪作或休耕有
助于降低此類病原菌的族群量,此外,多施用有機肥及合理化施肥也能
減少洋蔥受病害感染的壓力,而選用健康的種苗可降低種植前期病原菌
(如黃萎病菌)的族群,避免后來大量發生病害。農友應注意環境因子對
植物及病害的影響,例如在下大雨前后,要注意排水、作好保護措施,
以避免洋蔥受細菌性軟腐病感染,又例如灰霉病在臺灣平地作物栽培區
于2-3月與高濕度的環境才較有機會發生。如果田間有發生細菌性軟腐
病或其他感染蔥球的病害,應儘量及早移出田間,減少病菌傳播,
也避免影響收穫后的洋蔥品質。
使用顯微鏡鏡檢病害的特性及可能發生病害的時間后,除應用上述策略外,可考慮施用農藥預防病害、保護未受病害感染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