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殼動物門多是水生有機體,身體構造由環節變形而成。
2. 社會大眾應該蠻熟悉,淡水龍蝦crayfish、龍蝦lobsters、蝦子shrimps、和蟹crabs這些甲殼動物成員
3. 但是甲殼動物還有一些成員長得跟一般印象不太一樣,例如:仙女蝦fairy shrimp、水蚤water fleas、豐年蝦(鹽水蝦)brine shrimp、沙跳蝦(磯蚤)sand hoppers、藤壺barnacles和 潮蟲sow bug。
4. 大部分甲殼動物是水生的,其中大多生活在海中,不過也有一些甲殼動物生活在陸地,例如潮蟲。
5. 甲殼亞門與單肢型亞門,與鉗角亞門不同之處是,甲殼動物與單肢型動物以“大顎mandible”取代“鉗角chelicerae”
6. “大顎mandible”從古甲殼動物的附肢演變而來的,功能是咀嚼chewing。大顎的構造,完全不像螯肢,螯肢長得像鉗子或夾子。另外還有二對口器的零件,稱為“小顎maxillae”,作用是進食吃東西和處理食物。
7. 甲殼動物的共同特征是,二對觸鬚antennae、一對大顎mandible、二對小顎maxillae。其馀的附肢則隨著族群而有很大的不同。
8. 事實上,甲殼動物可說是形形色色差異很大的動物的集合體,而難用簡單的方法歸類。有些甲殼動物身體分為頭胸部與腹部,有些甲殼動物分為頭和驅干,另外一些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還有一些超出以上分類范圍。
9. 大部分的甲殼動物都是活躍的游泳健將,但是有些甲殼動物不是這樣,例如藤壺,牠是固定附著在某個地方生活,會分泌外殼。
10. 大部分的甲殼動物生活在海洋中,但是也有一些生活在淡水的品種,極少數像“潮蟲sow bug”是生活在陸地,有簡單的氣管系統tracheal system可以呼吸。以上的描述目的是要說明甲殼動物的成員彼此差異有多大。
11. 甲殼動物門的基本構造是,分節的身體和由許多關節組成的眾多附肢,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棲息地,附肢與分節大膽地變形成各種構造,使得每一種甲殼動物各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
12. 甲殼動物的主要演化革新:
1.二個身體區塊。2.一對大顎mandible與二對小顎maxillae。3.二對觸鬚。4.每個分節一對附肢,多是二叉型附肢。5.通常有複眼。6.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