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界目前主要將細胞死亡的方式分為兩大類(雖然相互之間仍有交集的地方):
壞死(necrosis):細胞因為缺乏必須的生存要素而死亡的過程。
例如因為血管阻塞導致組織細胞缺氧氣、缺營養而死亡的情況就是壞死。壞死的特征是細胞會發生腫脹、染色體碎裂、細胞膜破裂、胞內物質(包括各式蛋白酶)釋出,并引起明顯地組織發炎現象。由于此種細胞的死亡,是因為缺乏賴以維生的要素,因此一旦發生會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也就是說,壞死中的細胞,目前認為是無法救活的。
二、凋亡(apoptosis):細胞因為某些特定外在或內部訊號,導致細胞內部的一系列硫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s)活化,結果細胞呈現一定特征的死亡方式,包括細胞萎縮、染色體濃縮斷裂(condensation and fragmentation)、粒線體內物質釋出、細胞裂解成凋亡小體,較后凋亡小體被身體其他細胞清除,而不發生明顯組織發炎現象。細胞凋亡的死法稱為計畫性細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因為此種細胞死亡是由特定訊號所引發的一連串細胞自殺反應
計劃性細胞死亡正常出現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用以清除過剩的細胞,同時也是免疫細胞清除標靶細胞的方式之ㄧ。
由于對細胞凋亡過程的了解,目前學界已經可以利用許多方式,選擇性的終止細胞凋亡的過程,使得細胞存活下來。現在的問題在于,有那些疾病的發生是經由細胞凋亡?
另外,當所有應該凋亡的細胞存活下來后,其生理功能是否仍然能夠正常?會不會變性?更重要的是,
人類細胞的衰老死亡,是否透過細胞凋亡機制?如此一來,抑制了細胞凋亡是否就能夠延長人類的壽命?
目前一切都還有待科學界的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