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的危險因子包括:
角膜外傷(尤其是植物所造成)、局部施用類固醇藥物、曾經接受過角膜手術(包括近視雷射、角膜移植、及白內障手術等)、病毒性角膜炎等。真菌性角膜炎的癥狀主要為異物感、眼睛紅、疼痛、流淚、分泌物增加、畏光、視力模糊等;眼科檢查發現主要包括結膜充血、化膿、角膜上皮損傷、間質浸潤、前房發炎反應、前房蓄膿(hypopyon)等,非專一性病癥。真菌性角膜炎較為專一的特征為:顆粒狀浸潤併有羽毛狀邊緣、表面略為突起灰白色且粗糙、初級病灶呈環狀并伴有邊緣的衛星病灶、化膿性間質炎併有前房蓄膿發炎甚至角膜穿孔等。
真菌性角膜炎與細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等,很難在外觀上作鑑別診斷;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的顯微鏡抹片檢查(50%診斷率)及真菌培養(1星期的培養可達97%檢出率),是診斷真菌性角膜炎的重要步驟。若是已經接受廣效性細菌抗生素后不見改善,才懷疑是真菌時,需考慮實施角膜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療主要為多烯鍵抗生素(polyene antibiotics)、氮唑類抗生素(azoles)、及氟化嘌嘧綻劑(fluorinated pyrimidines)等,一般用藥須達3個月以上,如果治療效果不佳還需使用外科手術治療(可能高達四分之ㄧ的患者有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