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細胞DNA復制的起點是?顯微鏡百科
真核細胞染色體有多個的復制起始點
真核染色體通常很長并有許多復制起始點 (replication origins),沿著每一條染色體分散。在細菌中,復制是雙向的。一對復制叉開始于每個復制初始點,并且兩個復制叉接著移動相反方向。這些凸塊 (bulges) 在DNA進行分裂過程,通常被稱為復制泡 (replication bubble)。
為了避免已經復制的DNA片段加倍的情況,每一個起始復制點,只能在每一個復制的循環中復制一次。這樣的情況藉由一個蛋白質復合物稱為復制許可因子 (replication licensing factor, RLF) 來達成,使得在下一個復制開始前RLF結合到每一個復制起始點DNA上,并在復制時被取代。只有當RLF蛋白存在時,DNA復制才可以進行。
真核細胞DNA復制
在真核細胞,有半保留復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的發生。
在動物細胞中,有兩個DNA聚合酶 (α和δ) 參與染色體的復制。DNA聚合酶α(polymerase α) 是負責初始復制新的DNA股。它會伴隨著兩個小的蛋白質用來生成RNA引子。在RNA引子生成后,DNA聚合酶δ (polymerase δ) 會藉由三到四堿基長度的DNA (起始DNA;initiator DNA或iDNA) 從RNA引子上做延長
復制因子C (replication factor C, RFC),會結合到iDNA上,并且搭載DNA聚合酶,加上本身的滑動鉗子 (增生細胞核抗原蛋白質;PCNA protein) 附在DNA上。
在動物和細菌細胞中,連結岡崎片段有顯著的不同。在動物細胞,沒有和細菌相等的雙功能DNA聚合酶 I。藉外切酶 (MF1) 移除RNA引子,并由DNA聚合酶δ行使功能在延遲股上填補間隔。而在細菌中間隔,是以DNA接合酶 (ligase) 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