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細胞胞器的歷史,都是先由光學顯微鏡學家描述;然后隔了一段時期再將其分離及研究其生化特性。溶酶體(lysosome)是一個例外,先對其產生化的概念,然后再作形態的分析,是Christian de Duve于1955年所發現的一種細胞器,其所含的數十種酸性水解酶執行著更新細胞結構的生物大分子,消化細胞所吞噬的異物以及加工營養物質等生理功能
當他利用離心術分離粒線體與微粒體(microsomes)時,究竟是何者具有酸性的磷化酶,其結果不甚一致。有些人發現是在粒線體內,而另有些人則發現在微粒內。在粒線體的分離液中又可分為兩部分,較輕的一部分,發現具有許多種酸性磷化酶(acid phosphatase)的顆粒,但卻沒有粒線體中的那些細胞色素氧化脢。這些顆粒包括 Cathepisin,ribonuclease,deoxyribonnuclease等的酶,均非粒線體本身所含有者。由于這些酶均是水解酶,故對此一胞器命名為溶酶體。溶酶體的另一特徵是對其受質的不透過性,通常多在比較極端的 pH 下才有較高的活性,較適pH大多在5左右
為避免這些酵素分解細胞內有用的物質,必須用膜將這些酵素區隔在一小體積內,體視顯微鏡。也因為有這空間的區隔,才能形成極端的 pH,并加高受值的濃度,以增加分解的速率
因此在生體外必需用化學劑將其表面破裂后,才有酶的助能,如圖一所示,生物顯微鏡,故認為必然具有一層像膜一樣的障礙物將這些酶包圍著。如將含有大量溶素體的細胞離心分離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果然發現有很高比例的顆粒,顯然是與在粒線體中的顆粒有所差異,而且確係被膜所包著。光學及電子顯微鏡的細胞化學分析,已證實酸性磷化酶,在肝細胞中并非位在粒線體內,而是位在膽微小管(bile canaliculi)旁邊由膜所圍成的濃密個體內,不像是粒線體及其他的細胞胞器,它具有一個極為清楚且易被辨識的構造。呈現酸性磷化酶活力的那些顆粒,其大小及內部構造差異很大。有些是圓球狀,中等密度,所含的酶比較單純。另一些則係不規則的外貌,密度甚高。更有一些有內含晶體物。由于顆粒之形狀與性質差異性如此之大,使得細胞學很難認為溶素體係一明確之實質體。這是無法單由形態水準去做胞器檢定的第一個例子,必須同時還要做生化上的分析方可認定。 |